close

109年大學學測國文科詳解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若分「畛」域/悉心問「診」     (B)靈「鼉」之鼓/木雕神「龕」

 (C)莫得「遯」隱/鯨「豚」保育     (D)妝「奩」冠鏡/輕「謳」微吟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ㄓㄣˇ。畛域,界限、範圍。前者出自鄭用錫〈勸和論〉。(B)ㄊㄨㄛˊㄎㄢ。鼉,鱷魚類動物,皮可以製鼓。龕,供奉神像或祖先牌位的石室或櫥櫃。前者出自李斯〈諫逐客書〉。(C)ㄉㄨㄣˋㄊㄨㄣˊ。遯隱,隱匿不見。遯,同「遁」,逃。前者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D)ㄌㄧㄢˊ。妝奩,梳妝用的鏡匣。謳,歌唱。前者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

 

2.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合唱團員準備就序,天籟般的歌聲隨琴音揚起,全場立即鴉雀無聲

 (B)花博開放參觀首日,遊客蜂擁而至,人人磨肩接踵,場面熱鬧非凡

 (C)戰爭片中,只見硝煙四起,一幕幕喋血山河的畫面,令人怵目驚心

 (D)即使是浮光略影的人生片段,若能靜心觀照,亦可萃取出生活意義

【答  案】C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準備就「序」→緒。(B)「磨」肩接踵→摩。(D)浮光「略」影→掠。

 

3.下列是一段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我喜歡敘舊。

 甲、在我驚嘆光陰對他們做了這麼多的同時

 乙、自己若是不清楚歲月對自己做了些什麼

 丙、他們也會讓我知道

 丁、只要與久別重逢的舊友一敘便知

 戊、自己在他們的眼中又是如何了(李黎〈別後我城〉)

 (A)乙丙戊甲丁   (B)乙丁甲丙戊   (C)丁甲戊乙丙   (D)丁乙丙甲戊

【答  案】B

【測驗目標】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觀察重組句,可先參考關鍵詞並依文意分為兩組:由甲句「……的同時」及甲丙戊句都有論及的「我」、「他們」,判斷此三句可為一組。而甲句「在……的同時」表示其後的文句是和「驚嘆光陰對他們做了這麼多」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所以甲句居首。由於丙句的結尾是動詞「知道」,其後應接所知道的事,故丙句在戊句之前。由乙句的「若是不清楚」和丁句的「一敘便知」判斷二句可為一組,且從不清楚到知,可知乙句在丁句之前。()由首句「敘舊」(談論舊誼)可判斷,宜先接有敘舊之意的「乙丁」組;再由「甲丙戊」組是必須先與舊友重逢方可論及的內容,可確認此三句應在「乙丁」組之後。

 

4.下列對聯內最適合填入的字詞依序是:

 甲、書從疑處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

 乙、除卻詩書所癖,獨於山水不能廉

 丙、使我開夜月,令人滌省是晨鐘

 (A)何/惟/翻   (B)何/翻/惟   (C)翻/惟/何   (D)翻/何/惟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語法的辨識與應用、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甲、從「疑」到「悟」,上聯的意義是對立、翻轉的,參考選項中的文字,中填入「翻」(反轉、改變)為宜,且「翻」字又有翻書意。乙、「所癖」與「不能廉」相對,可知「所」應為一個詞組,選項中「何」字填入後可成「何所」一詞(何處、什麼),全聯意為:除了詩書還有什麼癖好,只有山水不能夠不貪取。丙、由上下聯的詞語相對情況判斷,處對應下聯的「是」,應為表示肯定判斷的詞語,故選「惟」(是)。

 

5.若孫悟空完成取經任務後回到花果山,想聯絡師父唐三藏和其他幾位師弟,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向唐三藏問安的書信,開頭提稱語可用「如晤」

 (B)邀豬八戒餐敘的柬帖,可寫「敬備菲酌,恭候 台光」

 (C)祝賀沙悟淨生日的卡片,內文署名宜用「兄悟空惠鑒」

 (D)給白龍馬的明信片,寄件人住址之後宜寫「孫悟空緘」

【答  案】B

【測驗目標】具備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A)「如晤」用於對晚輩的書信,唐三藏為孫悟空的師父,應改用對師長的提稱語如「道鑒」、「尊鑒」。(C)「惠鑒」為對平輩的書信提稱語,不應用於自身署名末啟詞,此處可改為用於平輩的「敬啟」、「謹啟」等。(D)「緘」為密封意,用於有封套的書信,明信片無封套,緘封詞應改為「寄」。

 

 

 

6.現代詩中的景物常隱含另一層意蘊,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狼之獨步〉中,詩人以「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表現其特立獨行

 (B)〈再別康橋〉中「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象徵詩人的漂泊不定

 (C)〈錯誤〉中「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除了實寫,也隱含一日將盡,歸人卻仍未歸來的失落

 (D)〈雁〉中「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在無邊際的天空」,以排成「人」字的雁群不斷飛行,象徵人的某種堅持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試題解析】(B)「雲彩」象徵詩人在康橋生活時曾有的美好回憶與理想。

 

7.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自己一個人唱歌」的敘述是:

   一個人唱歌,可真奇怪。有時是下意識,自己竟不知不覺地唱起歌來,當發現自己不停地哼唱著喜歡的那一支歌的時候,也不知已唱了多久,之後不但沒停,還把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咬得清清楚楚。這樣無我地唱歌,起先是旋律讓他飄飄然,意識清醒後就被歌詞感動。如此一合,好像一個人扮起雙重唱,又扮聽眾陶醉。這種情形往往發生在一個人心情愉快時,歌一上口,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不停;特別是別無他人在旁,例如洗澡、上廁所、騎機車或一個人在家等等,有時閉著嘴用鼻子哼,有時張口用「啊」字啊到底,哼唱久了,下顎還會微感痠痠的。要不是遇到有人來、忙著談事情,或是吃飯等其他事情來打斷的話,這種愉快的心情,就好像中了邪一樣。(黃春明〈心裡的桃花源〉)

 (A)心情愉悅時,便會咬字清楚地哼唱出喜歡的歌詞來

 (B)四下無人之時,才能在無意識之中清楚地唱出歌詞

 (C)無我地哼唱時,往往一開始會不自覺沉浸在旋律中

 (D)意識清楚之時,喜歡用「啊」字一次次地重複哼唱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依據引文,一個人心情愉悅時,會哼唱起喜歡的歌,「當發現自己不停地哼唱」後,「不但沒停,還把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咬得清清楚」。並非一開始就咬字清楚地哼唱出喜歡的歌詞。(B)文中敘述別無他人在旁時,便容易沉浸於一個人唱歌的愉悅心情,並未提及在四下無人時才能清楚唱出歌詞一事。(C)由「這樣無我地唱歌,起先是旋律讓他飄飄然」可知。(D)文中提到用「啊」字哼唱,是在有著「好像中了邪一樣」的愉快心情時,有時是下意識的行為,並非意識清楚之時。

 

8.依據下文,最符合「康德看法」的敘述是:

   有人天生熱愛助人,他們有慈悲心,因助人而得到快樂。康德卻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這似乎違反一般見解。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是很好嗎?康德會說沒錯,他當然不覺得憑著慈悲心行事有何不對。他只是區別出助人的兩種動機,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是視為義務。康德堅持,只有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道德價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卻不值得尊敬。(改寫自邁可‧桑德爾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A)助人為樂涵具道德價值      (B)只要行善助人就具有道德價值

 (C)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值得鼓勵   (D)值得尊敬的行善動機是出於義務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從文中「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可知,在康德的看法中,「助人為樂」並不具道德價值。(B)康德區別出助人的兩種動機為「讓自己快樂」及「視為義務」,而只有後者才具道德價值,可知並非只要是行善助人就具有道德價值。(C)從文中「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可知,康德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乃是值得鼓勵的。(D)康德認為將行善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有道德價值,才是值得尊敬的。

 

9.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因聞得鹽政欲聘一□□,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紅樓夢》第2回)

 乙、空著我埋怨爹娘,選揀□□,相貌堂堂,自一夜花燭洞房,怎提防這一場。(元雜劇《秋胡戲妻》)

 丙、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就群臣之位。(《史記‧周本紀》)

 (A)西賓/東床/北面      (B)西賓/西席/南面

 (C)東道/東床/南面      (D)東道/西席/北面

【答  案】A

【測驗目標】詞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作品的閱讀與理解、具備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舊時的座次,通常主位在東,賓位在西,因此常以「西賓」作為對家塾教師的敬稱,也作「西席」。亦以「東道主」泛稱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東床」指女婿。典出《晉書‧王羲之傳》中,王羲之坦腹臥於東床而食,因此被選為女婿的故事。古代以坐北朝南爲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因此後以「南面」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而在古禮中,臣拜君,卑幼拜尊長,皆面向北行禮,因而後稱居臣下、晚輩之位曰「北面」。
甲、由「聘」及雨村「謀了進去」可推知鹽政聘請家塾教師為宜,應填入「西賓」。乙、由「一夜花燭洞房」可知此段文字應是主角埋怨父母所挑選的丈夫(爹娘選揀的女婿),應填入「東床」。丙、由「就群臣之位」可知,應填入「北面」。語譯:周公代理國政七年,成王長大後,周公將政權歸還給成王,面朝北回到群臣的位子上。

 

 

 

10.依據下文,最符合主旨的是: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

 (A)王道無偏   (B)無欲則治   (C)爭起於分界   (D)禮源於治亂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題幹引文說明禮為何而制定,由「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可知應選(D)。語譯:人生來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則不能沒有追求。追求若沒有標準與限度,就不能不產生爭奪;爭奪導致禍亂,禍亂則會陷入困境。古代的君王厭惡禍亂,便制定了禮義來確定人們的名分與界限,並以此調養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

 

11.某秀才參加鄉試,題目出自「四書」。他在文中闡釋題意:「人不能不與世為酬酢,言色恭行焉。情之不可已,本自有當然之則也。乃巧好為言,容悅為色,周旋舉止,悉邪為之。」則試卷題目最可能是:

  (A)色厲而內荏   (B)一言可以興邦   (C)巧言令色足恭   (D)名不正則言不順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秀才闡釋的內容意為:人無法不與其他人交際應酬,言談、臉色也必須要表現得很恭敬。這些都是人處於社會當中情非得已之事,自然也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的規則。嘴中說著美好而虛偽不實的言論,容貌裝得和顏悅色,都是應酬交際中所表現出的行為舉止。根據此內容,可知(C)最可能是試卷的題目。(A)出自《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語譯:外表威嚴而內心軟弱的人,以小人來比喻的話,大概就跟翻牆挖壁的小偷一樣吧?(B)出自《論語‧子路》。旨在說明國君的言論影響重大,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不可不慎。(C)出自《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語譯:說好聽的話,裝著諂媚的態度,過度的恭敬,左丘明覺得這種人是可恥的,我也覺得這種人是可恥的。(D)出自《論語‧子路》。旨在說明名分相稱,說出來的話才能順理成章。

 

12.關於下文陶、馬二人的對話,敘述最適當的是:

     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聊齋誌異‧黃英》)

(A)陶以馬未能安貧為恥     (B)馬希望陶能自食其力

  (C)陶與馬商議賣菊維生     (D)馬怕家貧而有辱於陶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根據題幹引文中陶對馬所說「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可知,陶正在和馬商討以賣菊維生,故選(C)(A)應是馬以陶未能安貧為恥。(B)陶因為自己在馬家吃住許久,便開始想要賣菊自食其力。(D)馬以陶無法安貧為恥,並批評賣菊的行為有辱象徵清高的菊花。語譯:姓陶的人有天對姓馬的人說:「你家裡本來就不太富裕,我每天吃喝都仰賴你,已經拖累了你家,怎可以成為常態?現在我想到了一個辦法,販賣菊花也足夠維持生計了。」馬向來耿直清高,聽到陶這麼說,非常的鄙視他,並說:「我以為你是個風流清雅的高士,一定能夠安於貧困,現在你說出這樣的話,把東籬(代指種菊的園地)當作市場,未免太汙辱了菊花。」姓陶的笑說:「自食其力不是貪婪,賣花為業也不算庸俗。人固然不能苟且貪圖富貴,但是也不必一定要追求貧困。」

 

13.關於詩中石蒼舒之「病」,敘述最適當的是: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節錄自蘇軾〈石蒼舒醉墨堂〉)

 

惝怳:惆悵

瘳:病癒

柳子:柳宗元

(A)石蒼舒醉心翰墨成疾仍不改其樂,蘇軾擔心他過度沉迷而招禍

 

(B)石蒼舒嗜書與柳子嗜土炭如珍饈之病,蘇軾認為皆蘊不遇之憾

(C)蘇軾好書藝而與石蒼舒同病,但自慚不及石神速,故開卷惝怳

(D)蘇軾消遣石蒼舒病重難癒,意在稱美其癡迷書藝而能逍遙自樂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D)詩中蘇軾將石蒼舒對於書法的痴迷及喜愛,比喻為病重難癒,以此強調石蒼舒能夠醉心於書法,並總能樂在其中。語譯:人生從認識字開始便產生憂患,能夠粗略地記住姓名就夠了。何必用草書來誇耀自己創作的速度之快,打開書本的惆悵感令人發愁。我曾經喜歡這樣而時常自我調侃,你患有這種病如何能夠痊癒。自己認為在這之中有非常大的樂趣,舒適快意得就像逍遙遊一般。近時有人建造了一座廳堂取名為「醉墨」,就像喝了美酒能消除許多煩憂。才知道柳宗元的話語不是胡亂說的,得了喜吃土炭就像是吃著美食一樣的病。

 

14-1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4-15題。

     一系列華美的修辭被時尚工業與大眾媒體用以頌揚牛仔褲──「自由無拘」、「簡單率直」、「獨立反叛」……甚至有學術作品形容它是民主普及、平等擁有的意義載體。牛仔褲的特別,大概在於擁有某種難以駕馭、持續自我定義的矛盾性。20世紀初的美國,牛仔褲被打造成「新平民」階級的大眾認同,既依賴左派意象,卻又是流行商品;屬於普羅階級,卻訴諸個體叛逆。牛仔褲逐漸打破既定的衣著邏輯,既是流行裝扮但又隨意邋遢。如今,牛仔褲繼續自體矛盾、增生。在空間面向上,巴黎舞臺的走秀名模、倫敦廣場的抗議人士、紐約華爾街的小開、東京秋葉原的駭客都穿著它,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在時間面向上,即使不能穿的二手破褲,也擁有驚人的市場價值。(改寫自李明璁〈牛仔褲〉)

 

14.下列關於牛仔褲的敘述,最符合上文內容的是:

(A)難以駕馭的時尚衣著     (B)凸顯特異的小眾精神

(C)蘊含豐富的意義詮解     (D)追求品味的設計質感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C)文中提到牛仔褲涵藏的多面向意義,同時擁有群體性與獨特性、流行性與開創性,既符合潮流又具有反叛精神。這種充滿矛盾的特性,讓社會上各個階層、職業的人都適合穿搭,因此更加凸顯並深化了牛仔褲的豐富意義。

 

15.下列各組概念,最不適合用來解釋上文所指「牛仔褲的矛盾性」的是:

(A)左派意象/流行商品     (B)普羅階級/個體叛逆

(C)流行裝扮/隨意邋遢     (D)新平民階級/大眾認同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由文中「既依賴左派意象,卻又是流行商品」可知。(B)由文中「屬於普羅階級,卻訴諸個體叛逆」可知。(C)由文中「既是流行裝扮但又隨意邋遢」可知。(D)文中提及「牛仔褲被打造成『新平民』階級的大眾認同」,「新平民階級」與「大眾認同」間的「的」字表示所屬、所有的關係,二者之間沒有矛盾或概念相對之處。

 

16-1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6-18題。

陸游粥品私房筆

烏豆粥

用新好大烏豆一斤,炭火鬻一日,當糜爛。(此時)可作三升米粥,至極熟,下豆,入糖一斤和勻,又入細生薑棊子四兩。

地黃粥

用地黃二合,候湯沸,與米同下。別用酥二合、蜜一合,炒令香熟,貯器中,候粥欲熟乃下。

枸杞粥

用紅熟枸杞子,生細研,淨布捩汁,每粥一椀用汁一盞,加少煉熟蜜乃鬻。

 

     陸游是一位高壽的詩人,注重養生。他主張「若偶食一物多,則當減一物以乘除之,如湯餅稍多,則減飯」,又認為「養生所甚惡,旨酒及大肉」,提倡「食淡百味足」。不過,陸游的體質並不好,他曾提到自己「不堪酒渴兼消渴」。古人所說的消渴,即今日所稱的糖尿病。陸游的牙齒也不好,有〈齲齒〉等一百多首與牙病相關的詩。其實,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不但容易蛀牙,也會增加牙周破壞的程度,陸游晚年詩句「一齒屢搖猶決肉」、「欲墮不墮齒更危」,顯示他可能深為牙周病所苦。或許正因如此,陸游特別喜歡吃粥。他在〈薄粥〉詩力讚食粥能讓「饑腸且免轉車輪」,又於〈食粥〉詩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宛丘」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寫過一篇〈粥記贈潘邠老〉,認為食粥可以延年。據說陸游晚年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熬粥,熬好後喝一碗,再睡個回籠覺,「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也」。(改寫自譚健鍬《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掌握低GI飲食,遠離糖尿病!

升糖指數(GI):是指食用食物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基本值的比較。它顯示食物經腸胃道消化後產生的醣分所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快慢。食物的GI值愈高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愈快。

 

 

 

 

 

 

 

影響食物GI的因

食物營養

蛋白質或脂肪類食物消化程序較複雜,GI值通常較精緻澱粉類低

食物型

稀爛、切碎的食物容易吸收,GI值較高

纖維含

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

烹調方

澱粉經長時間烹煮而糊化,GI值較高。水煮的GI值低於炒、煎

食物搭

GI食物和低GI食物搭配食用,可平衡GI

 

 

16.依據資料甲,關於陸游的煮粥祕訣,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煮粥時間長短,依序為地黃粥>烏豆粥>枸杞粥

(B)以烏豆、枸杞煮粥,烏豆和枸杞均須預先處理備用

(C)以地黃、枸杞煮粥,均須在起鍋後另加以蜜炒製的配料

(D)烏豆當於冷水時與米同煮,地黃則須待水沸後方與米入鍋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僅「烏豆粥」有提到大烏豆須先「炭火鬻一日」(煮一天),其餘兩種粥未提及烹煮的時長,無法確知三者的煮粥時間長短。(B)由「用新好大烏豆一斤,炭火鬻一日,當糜爛」可知烏豆要事先煮到軟爛以備用;由「用紅熟枸杞子,生細研,淨布捩汁」可知枸杞要事先處理成汁液後備用。(C)由「地黃粥」之「候粥欲熟乃下」、「枸杞粥」之「加少煉熟蜜乃鬻」可知二者皆是在尚未起鍋時就要加蜜。(D)「烏豆粥」的烏豆要先煮爛,之後待米粥極熟後才加入粥裡同煮;「地黃粥」由「候湯沸,與米同下」可知地黃是等水煮沸後跟米一起入鍋。

 

 

 

17.依據資料甲、乙、丙,關於陸游食粥與健康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陸游曾向張耒求得煮粥筆記,鑽研粥品養生之道

(B)陸游吃粥雖可使牙齒免於咀嚼,卻不利於血糖控制

(C)吃粥兩小時內血糖波動小,能讓陸游的回籠覺睡得安穩

(D)加糖會讓陸游的粥品GI值上升,但長時間熬煮可減低粥品GI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文中僅以陸游詩中提到張耒的煮粥法(宛丘平易法),並敘及張耒〈粥記贈潘邠老〉一文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並未提及陸游曾向張耒求取煮粥筆記。(B)由資料丙中可知,低GI飲食可降低糖尿病的危機,而由「稀爛、切碎的食物容易吸收,GI值較高」、「澱粉經長時間烹煮而糊化,GI值較高」可知,粥應屬於GI值較高的食物,因此雖易於咀嚼,但不利血糖控制。(C)陸游喜歡吃粥,而粥屬於高GI食物。由資料丙的圖表,可知高GI的食物在餐後兩小時內,會造成血糖值較大幅度的變動。(D)由資料丙的「烹調方式」提及「澱粉經長時間烹煮而糊化,GI值較高」可知粥品因須要長時間熬煮,故屬於高GI食物。

 

18.若陸游想控制血糖,則依據資料丙,對12兩項調整方式,最適當的判斷是:

1每餐多吃一碗白飯,少吃一碗塊狀肉類。

2每餐少吃一碗清粥,多吃一碗高纖蔬菜。

(A)12皆正確     (B)1無法判斷,2正確

(C)1錯誤,2正確    (D)1錯誤,2無法判斷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C)1中的「白飯」屬於精緻澱粉,為GI食物,因此多吃一碗白飯無益於控制血糖;2中的「清粥」屬於高GI食物,「高纖蔬菜」屬於低GI食物,因此少一碗清粥、多一碗高纖蔬菜,將有助於控制血糖。

 

19-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9-21題。

   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票房大熱,故事源於一個簡單的設想:人們眼中千真萬確、堅不可摧的世界是由一個電腦程式虛擬而來,設計者想阻止人們去接觸真實的世界。電影有眩目的特技效果、帥氣的皮質戲服和精彩武打場面,配合深具新時代靈修意蘊的對白,背後的訊息只有一個:人們感知的世界,不論從宏觀或微觀而言,都在日漸偏離傳統定義或概念中的真實世界;人們看到的世界,猶如投向岩壁的光影,依稀可見片刻實景,卻看不到紋理痕跡,更深層的真相也藏在陰影之下。

    主要經濟指標(例如:國民生產毛額、國民幸福指數……)也是人為的建構,是數字的駭客帝國。經濟指標構築出一個虛擬世界,裡面由數字定義一切,現實會得到局部呈現,也會變得模糊扭曲。貿易數據無法準確記錄蘋果公司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最好的例子。失業不是真實的狀態而是統計的產物(如果你沒有工作,但因市面上沒有合適的工作而不去求職,就不算「失業」),也是有力的說明。

   但這麼說也不對。主要經濟指標構築的世界不完全是虛假的幻象;激進分子總執意懷疑政府有意操縱經濟指標,也是過慮的想法。經濟指標的產生,確實是為了理解和處理經濟調控的複雜問題,本身帶有美好願望,只是它們也有局限,未必能指引我們。

    《駭客任務》的大英雄尼歐看穿了虛擬世界,還在幾個平行空間中穿梭遊走,試圖破解迷陣。現實世界沒有這種戲劇色彩,但不少人已意識到,所謂「經濟」是由經濟指標所塑造,只是反映現實的版本之一。目前,本土和全球經濟發展都一日千里,謎團也越滾越大,「經濟」卻只能提供一種描述,而且未必準確。於是,一群經濟創意大師正努力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視角,竭力幫助人們看清經濟指標所掩蓋的事實。這群統計界的英雄尼歐,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改寫自扎卡里卡拉貝爾著、葉家興、葉嘉譯《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

 

19.依據上文,下列關於電影《駭客任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票房大賣之因在於主角尼歐以高超的技術駭進國家電腦系統,取得貿易數據

(B)故事背景是人們處於由電腦程式所構築出的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日漸偏離

(C)劇中藉充滿靈修意蘊的對白,表達人類的感知能力因沉溺電腦而退化的隱憂

(D)電影將國家的經濟指標暗喻為數字的駭客帝國,為大眾揭開經濟指標的面紗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文中僅提到電影票房大賣,未說明大賣的原因。(C)表達人們感知的世界日漸偏離傳統定義或概念中的真實世界,更深層的真相遭到隱藏。(D)電影敘述人們認知的世界是由電腦程式虛擬而來,並被程式設計者阻止接觸真實世界,與經濟指標的真相無關。

 

20.下列敘述,符合上文對「主要經濟指標」看法的是:

(A)透過統計數字,構建關於經濟發展的片面描述

(B)所建構的並非真實世界,而是不存在的虛假幻象

(C)以統計數字定義一切,是政府和激進分子的人為建構

(D)為理解和處理經濟調控的複雜問題,提供完整的準確數據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B)從「主要經濟指標構築的世界不完全是虛假的幻象」可知為非。(C)從「激進分子總執意懷疑政府有意操縱經濟指標」可知,建構成員不包含激進分子。(D)從「現實會得到局部呈現,也會變得模糊扭曲」可知,提供的數據並不完整準確。

 

 

 

21.關於上文的書寫策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舉《駭客任務》對經濟指標的反省為例,以支持論點,增加說服力

(B)以《駭客任務》的寓意,帶出作者對經濟指標的觀察,並吸引讀者

(C)先描述《駭客任務》的劇情,再指出電影的寓意在於影射經濟指標

(D)藉比較《駭客任務》和經濟指標之異同,感慨經濟大師未破解迷陣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駭客任務》未提到對經濟指標的反省。(C)《駭客任務》的劇情未影射經濟指標。(D)作者並未比較兩者異同,且於文末肯定經濟創意大師的努力。

 

22-2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2-23題。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飢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往往囿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被原諒,但其實你錯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須把世界名山都遊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改寫自朱光潛〈文學的趣味〉)

 

22.下列詞語,最能呼應上文所剖析「在知上有欠缺」的是:

(A)扣槃捫燭   (B)巧拙有素   (C)含糊其辭   (D)匪夷所思

 【答  案】A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扣槃捫燭:盲人不知道太陽的形狀,有人告訴他太陽形如銅盤,他敲銅盤而有聲,因此之後聽到鐘聲,就以為那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日光如燭,他摸燭而知其形狀,之後摸到籥(ㄩㄝˋ)這種管樂器,也以為是太陽。後以「扣槃捫燭」比喻對事物的認識不夠確切,產生誤會。符合作者認為對文藝作品的認識有所欠缺時的情況(根本不知、知得不正確、知得不周全)。(B)巧拙有素:比喻人表現靈巧或拙劣,來自於天生素質的差異。作者認為人們對於文藝作品的鑒別力,可以透過拓展視野、增加知識來提升,而非取決於天生的素質差異。(C)含糊其辭:話說得不清楚。(D)匪夷所思: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

23.下列文句,最適合說明上文主旨的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C)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D)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說明人各有所長,皆可為師。出自韓愈〈師說〉。語譯:明白道理的時機有先後的差別,技術、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B)引文作者認為接觸的作品愈多、所知愈豐富,就能擁有愈可靠的鑒別力。此句亦在說明對事物愈了解,愈能辨別品質差異。出自劉勰《文心雕龍》。語譯:練習許多支樂曲後才能辨別音樂的優劣,見過許多柄劍後才懂得如何識別劍的好壞。(C)指出文字難以確切描述事物、傳達思想。出自陸機《文賦》。語譯:時常擔憂自己表達的意思無法準確地反映事物,用詞遣字無法完整地傳達自己的意思;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但難以解決。(D)指出多數人在評論文章時不夠客觀。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語譯:一般人看重前代的作家,輕視近代的作家,崇尚虛名而背離實際,又看不見自己的短處,總認為自己的文章最好。

 

24-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4-25題。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24.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囿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本文藉由無用之木與無用之雁的下場,探討要處於有用或無用的問題,最後得出隨時順勢,不遷就於榮辱得失的結論。故選(A)。語譯: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很大的樹,枝葉長得很茂盛,伐木的工匠卻停在旁邊不動手。莊子問他是什麼緣故,工匠說:「這樹沒有用處。」莊子說:「這樹因為本質不好,沒有用處,所以能夠享盡它天賦的壽命。」莊子從山裡出來後,住在朋友家裡。朋友很高興,就命童僕殺雁烹煮。童僕問:「有一隻雁會叫,一隻不會叫,請問殺哪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會叫的。」第二天,弟子問莊子說:「昨天山中的樹木,因為它是沒用的材料,所以能享盡天賦的壽命;現在主人的雁,因為不會叫而被殺。先生將處於有用還是無用呢?」莊子笑說:「我將處於有用和無用間。(然而)處於有用和無用間,似乎近於道但事實上並不是道,所以還是不免被拘束。如果是與道德冥合而逍遙物外就不會了。(那時就會)忘掉讚譽、忘掉譏評,像龍那樣出動或像蛇那樣靜處,順著時勢變化去做,不肯偏滯專為;飛翔或潛屈,總是以和光同塵為準則,優游在萬物尚未開始的境界。役萬物而不為外物所役使,那怎麼會受物累呢?」

 

25.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中「道德」意涵的是:

(A)順任自然,虛靜無為     (B)居仁由義,存理去欲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從「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可知,乘此道德則能不在乎榮辱,內斂鋒芒而與塵俗相融,故選(A)

 

26-2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6-28題。

 

     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在抒情言志的傳統下,古人古事不但時時在詩作中現身,詠史與懷古更成為詩歌中有關歷史題材的兩大類別,「詠史」是詩人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抒詠個人的觀感進而寄寓情志;「懷古」則有著緬懷古跡的意味,從而在漫長的時間之流中框限出史蹟作為空間範疇,以地域為觸媒展開歷史漫遊,抒詠情志。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

 

 

    伊呂兩衰翁,歷徧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祇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26.下列敘述,最符合甲文觀點的是:

(A)歷史題材現身於古典詩歌中,主要目的在展現文人的博覽積學

(B)詩人常藉由歷史題材的書寫,以省視當代的情境或自身的定位

(C)詠史、懷古詩皆以歷史為媒介抒情言志,所抒發的皆是家國之情

(D)古人解讀歷史往往有所傳承,故詩人對特定人與事的詮釋,常呈現穩定性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認識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試題解析】(A)主要用以抒情、懷想,而非用以展現個人才學、識見。(B)由「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可知。(C)甲文中並未提及所抒之情為何,故未可斷言所抒之情必為國家之情。(D)由「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可知,歷史事件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擁有不同的詮釋與意義,並非固定不變。

 

27.關於乙、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乙詩引述伊尹、呂望二人事蹟,旨在說明自古英雄出少年

(B)丙詩感慨當世兵連禍結,不復秦漢之盛,故百姓生活困苦

(C)二詩均在敘寫史事或史蹟之後,描摹當世的情境,並藉古今對照以興發議論

(D)乙詩設想古人際遇,並對照事實而有所托寓;丙詩藉行經古跡所見,引發感慨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引述伊尹、呂望二人的事蹟,旨在表達若非明主慧眼識英才,英雄終將老死山野之中。 (B)旨在表達歷代帝業無論盛衰興亡,均會帶給百姓災禍與苦難。(C)丙詩藉行經古蹟所見,引發感慨,未呈現古今對照,故不選。乙詩語譯:伊尹和呂兩人經歷所有的窮困而發達,他們曾是農夫和漁翁。如果當時沒有受到重用,他倆也就老死在山野中了。 湯武二帝雖然是偶遇賢臣,使得如雲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可是直到千載之後的今天,伊、呂兩人的功勞又有誰敢與其爭比!丙詩語譯: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28.依據甲文觀點,下列對乙、丙二詩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A)乙詩藉伊尹、呂望興王之功,投射個人期望君臣相得,以建功立業的心志

(B)丙詩藉遙望西都,懷想宮闕隨王朝盛衰而興廢,揭示朝代興衰無常的規律

(C)乙詩詠史,丙詩懷古,均透過對歷史的詮釋,闡述遭逢明君盛世的重要性

(D)二詩均以史抒情,乙詩寄寓民胞物與的襟懷,丙詩寄寓以天下自任的抱負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B)揭示朝代盛衰帶給百姓的苦難。(C)丙詩未闡釋遭逢明君盛事的重要性。(D)乙詩強調是否得明主知遇對個人際遇的影響;丙詩則藉朝代興衰帶給百姓的苦難,展現深切的人文關懷。

 

29-3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9-30題。

      中國古代對於一日時間的分段,只能從有最早文字記載的商代談起。從卜辭知分段的名稱雖早晚稍有改變,其日間的主要段落為:旦、大采、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或暮或昏。重要的定點都是以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取名的。其習慣一直保持到漢代或更晚。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來的時候為「旦」。甲骨文「旦」字作太陽升到某種東西之上的樣子。與金文字形相比較,它或許表示剛升自海上之景,與海面還未完全脫離;或象太陽映照於海面之景。商朝人發源於東方,對於海上早晨的景色還不致陌生。次一階段是「大采」。甲骨文的采字作以手摘取樹上的果葉之狀。采假借為光彩,大采就是太陽大放光彩的時候,是太陽已升到高空,視線清楚的時候了。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接著不久就是「日中」或「中日」,是太陽高懸天頂的中午時段。這個時間過了便是「昃」。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它是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過後是「小食」,這時會吃較簡單的下午飯。吃完飯,整理一些用具,太陽也已西下,光彩大減,只剩微光浮於天際,故叫「小采」,這時或稱「莫」。甲骨文莫字作日已沒入林中之意,光線透出林隙已甚微弱,「莫」後來被借用為否定詞,故又加日而成「暮」字。這段時間也叫作「昏」,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陽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狀。(改寫自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29.依據上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由時間的分段推測,商代的人至少一日吃兩餐飯

(B)「日中則昃」的現象可引申出「盛極而衰」之意

(C)「大食」是依據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命名,通常為吃中餐時間

(D)甲骨文「昃」、「昏」的造字,都以人為參照點表示太陽的位置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具備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A)由「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過後是『小食』,這時會吃較簡單的下午飯」可知,商代的人一日之中至少會在這兩個時段進食。(B)由「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它是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可推演此意。(C)由「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可知,「大食」應是依據吃早飯的時間而命名。(D)由「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陽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狀」可知。

 

30.下列「」中的字,與該字的甲骨文字形本義最接近的是:

(A)(項脊軒)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B)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C)俄而文皇來,精「采」驚人,長揖就坐,神清氣朗

(D)臣歷觀前王嗣位之初,莫不躬勤庶政,坐以待「旦」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昏暗。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文中認為「昏」字的甲骨文表示太陽已降到人的身高高度以下。(B)沒有。出自黃宗羲〈原君〉。文中認為「莫」字的甲骨文是日已沒入林中之意。(C)神采。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文中認為「采」字的甲骨文是象以手摘取樹上果葉之狀。(D)天亮。出自《舊唐書》。文中認為「旦」字的甲骨文是太陽升到某種東西之上的樣子,即太陽初升之意。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秦香蓮此時原本應該在公堂上的,只因剛才吉仔啼哭,慌忙下臺去了。金發伯眼看臺上沒有了秦香蓮,戲無法演下去,不由得怒火中燒,面向後臺大喝一聲:「來人啊!傳秦香蓮!」不見動靜。只有鑼鼓有一搭沒一搭的敲著。隔了一會兒,又叫一次。王朝從後臺跑上來,挨近包大人,低聲說:「阿旺嫂帶伊的囝仔,去店仔吃冰!」臺上的人都哭笑不得,大家看著臺下的觀眾,他們仍在那裡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的事。秀潔隱約間好像聽到包大人一聲歎息,又好像沒有,鑼鼓聲把一切細微的聲息都壓下去了。只聽包大人有氣無力地傳下令來:「來人啊!將那陳世美搭在鍘口上!」聲音有些含糊,像喉裡有痰。於是秀潔便被推著搡著,往戲臺前方左角上走,她雖作勢掙扎,卻也顯出懶散。(洪醒夫〈散戲〉)

     正當客人們互相推讓間,余參軍長已經擁著蔣碧月走到胡琴那邊,然後打起丑腔叫道:「啟娘娘,這便是百花亭了。」蔣碧月雙手摀著嘴,笑得前俯後仰,兩隻腕上幾個扭花金鐲子,錚錚鏘鏘的抖響著。客人們都跟著喝采,胡琴便奏出了「貴妃醉酒」裡的四平調。蔣碧月身也不轉,面朝了客人便唱了起來。唱到過門的時候,余參軍長跑出去托了一個朱紅茶盤進來,上面擱了那隻金色的雞缸杯,一手撩了袍子,在蔣碧月跟前做了個半跪的姿勢,效那高力士叫道:「啟娘娘,奴婢敬酒。」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歪西倒的做出了種種身段,一個臥魚彎下身去,用嘴將那隻酒杯啣了起來,然後又把杯子噹啷一聲擲到地上,唱出了兩句:「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白先勇〈遊園驚夢〉)

 

 

31.下列敘述,最符合以上二文故事內容的是:

(A)甲文中,帶阿旺嫂孩子去吃冰的秀潔最後還是被推回舞臺,繼續表演

(B)乙文中,蔣碧月不情願的被飾演高力士的余參軍長推上舞臺扮演貴妃

(C)戲劇演出時,甲文的舞臺是臨時搭建的,乙文則是在設備豪華的劇院

(D)觀看演出時,甲文中的觀眾是心不在焉,乙文中的觀眾則是興味盎然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試題解析】(A)帶孩子去吃冰的是阿旺嫂,而非秀潔,且甲文中未提及阿旺嫂曾返回戲臺繼續表演。(B)乙文中,余參軍長是「擁」著蔣碧月上前,而蔣碧月則「笑得前俯後仰」,並未看出不情願之意。(C)乙文中並未提及場地及舞臺設備。(D)甲文由「大家看著臺下的觀眾,他們仍在那裡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的事」可知觀眾心不在焉,乙文由「客人們都跟著喝采」可知其興味盎然。

 

32.關於以上二文的敘事手法,描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交錯敘寫臺上和臺下,倍顯人物在戲劇表演時的無力感

(B)乙文藉由「貴妃醉酒」的戲碼,呈現表演者借酒裝瘋的樣態

(C)二文都透過戲劇臺詞,暗示所有演員在現實中的人品和際遇

(D)二文都著力於描寫表演者的心理活動,以凸顯其幕後的辛酸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試題解析】(B)由「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歪西倒的做出了種種身段」可知,乙文表演者的醉態實為表演橋段,並非借酒裝瘋。(C)甲、乙二文所節錄的段落皆未提及此意。(D)甲、乙二文均未描寫表演者的心理活動。

 

33-3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鬼」/「歸」是古字源學中的歸「去」,也是通俗觀念中的歸「來」。《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意味「返其家也」。但這「返回」與「家」的意思與一般常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死亡亦即回到人所來之處。《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昭公七年》:「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如果歸指歸去(大化),那麼潛藏的另一義應是離開──離開紅塵人間。通俗的詮釋則往往顛倒了此一鬼與歸的意涵。

     鬼之所以有如此魅惑力量,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對大去與回歸間,一股徘徊懸宕的欲念。有生必有死固然是人世的定律,但好生懼死也是人之常情。鬼魅不斷回到(或未曾離開)人間,是因為不能忘情人間的喜怒哀樂,鬼的「有無」因此點出了我們生命情境的矛盾。

    以〈楊思溫燕山逢故人〉為例,鄭意娘回到世間,是因為念念不忘夫君,以及他們在汴京共享的歲月。但意娘的「回來」卻凸顯了陰陽永隔、人鬼殊途。「故」人與「故」國再也不能喚回。生與死被一層神祕的時空縫隙隔開,是在此一縫隙間,不可思議、言傳的大裂變──國破、家亡、夫妻永訣──發生了。此生的紛亂無明與他生的神祕幽遠何其不同,而在兩個境界間,但見新魂舊鬼穿梭徘徊,不忍歸去,不能歸來。(改寫自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

 

33.列敘述,符合文中經籍與通俗對「鬼」與「歸」詮釋的是:

 

經籍的詮釋

通俗的詮釋

(A)

人棄世歸返大化即為鬼

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B)

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人棄世歸返大化即為鬼

(C)

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

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D)

人棄世歸返大化即為鬼

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由第一段「《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可知,經典對「鬼」與「歸」的詮釋是「人棄世歸返大化即為鬼」。由第二段「鬼魅不斷回到(或未曾離開)人間,是因為不能忘情人間的喜怒哀樂」可知,通俗對「鬼」與「歸」的詮釋是「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34.關於上文對「鬼」的看法,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人生而不免於死,鬼的存在,揭示生與死之間的時空分界
(B)鬼的重返人世,反而說明陰陽永隔的生命裂變,不可回復
(C)鬼顯現了人在此生與他生、大去與回歸間懸宕矛盾的欲念
(D)為等待來世為人,新魂舊鬼穿梭徘徊於陰陽的時空縫隙中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D)由文末可知,新魂舊鬼穿梭徘徊是因為「不忍歸去,不能歸來」,不是等待來世為人。(A)(B)(C)鬼是生與死之間「不忍歸去,不能歸來」的欲念,由於生命裂變不可回復,才有了「鬼」。

 

 

 

 

 

 

 

 

 

 

 

 

 

二、多選題(占32分)

說明:第35題至第42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4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2.4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8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3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
(B)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答  案】DE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升遷、獎賞。出自諸葛亮〈出師表〉/登高、爬上。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B)向著、對著。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當面。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C)放逐。出自〈馮諼客孟嘗君〉/放蕩、不拘束。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D)本分。前者出自〈大同與小康〉,後者出自黃宗羲〈原君〉。(E)詳盡、全部。前者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後者出自司馬遷〈鴻門宴〉。

 

36.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緊繃的壓力使現代人比以往更焦躁,常見有人因毫髮不爽就大動干戈
(B)因德軍俘虜許多英軍,英國投鼠忌器,不敢對德國軍營展開轟炸行動
(C)家母身為教師,總戰戰兢兢,危言危行,深怕不能給學生良好的身教
(D)家父因工作須至各地出差,常東西奔波,南轅北轍,難得能全家共餐
(E)為搶到週年慶特價商品,百貨公司一開門,我就首當其衝,直奔專櫃

 【答  案】BC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毫髮不爽:絲毫不差,非常準確。(B)投鼠忌器:想擲打老鼠,卻擔心也擊壞老鼠身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所顧忌,不敢下手。(C)危言危行: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危,正直的。(D)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完全相反。(E)首當其衝:最先受到攻擊,或首先遭遇災難。

 

37.關於下文,適當的解說是:

   蔣子曰:「蚊亦知夫秦與清乎?暴者如斯,而未嘗安也;受虧者如彼,而卒莫不興也。蓋將自其暴者而觀之,則其位曾不能以悠久也;自其受虧者而觀之,則仁與義皆無盡也,而又何悲乎!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茍非法文所許,雖一毫而莫侵。惟無額之給俸,與出張之旅費,爾得之而為產,民出之而甘心,取之無抗,徵之不拒,是島民者之無盡藏也,而任與你之所剝削。」蚊喜而笑,停足壁上。更夜已深,各自安眠,相與枕藉乎牢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蔣渭水〈入獄賦〉)

 

(A)套用蘇軾〈赤壁賦〉句型,並襲用文中盛衰無常的旨意
(B)以秦、清兩朝終至覆滅的史實,推知剝削人民的執政者不能久存
(C)藉受虧者的遭遇為誡,指出人民若一味姑息暴政,不足憐恤
(D)「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意謂人民應有受法律保障的權利
(E)任與你之所剝削」是諷刺統治階層聚斂不已,人民莫可奈何

 【答  案】BDE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入獄賦〉強調行暴政者不能久存,並無盛衰無常之意。(B)由「蚊亦知夫秦與清乎?暴者如斯,而未嘗安也」、「蓋將自其暴者而觀之,則其位曾不能以悠久也」可知。(C)藉受虧者的遭遇,警醒執政者若行暴政,國家不會興盛。(D)由「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茍非法文所許,雖一毫而莫侵」可知。語譯:蔣子說:「蚊子也知道秦朝和清朝嗎?執政者如同秦朝、清朝般行事以暴政,國家其實未曾安適;人民如同那時一樣吃虧,國家終究不會興盛。如果從施行暴政的觀點來看,那麼上位者的執政不可能久存;從人民吃虧的觀點來看,那麼仁和義一樣都是沒有窮盡的啊,那又有什麼可悲傷的呢!況且天地間,人民有受法律保障的權利。假如不是法律允許,就是一絲一毫也不能侵害。僅只是微薄的薪資,與出差的旅費,你得到了便成了財產,人民付出了也發自內心的同意。取它既無人抵抗,徵用它也無人拒絕,這正是島上人民取用不盡的寶藏,而任由你來剝削。」蚊子高興地笑了,停棲在牆壁上。夜已深,大家便在牢中相枕而睡,不知道東方天際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38.某篇討論唐代商業與文學的文章提到:「白居易的文壇聲譽,是商業市場的有用資本」。下列文句,可佐證此一觀點的是:

(A)開成中,物價至賤,村路賣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綃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

(B)〈長恨歌〉一篇,……文人學士既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

(C)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伎,伎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伎哉?」由是增價

(D)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E)唐中葉,長安惡少年多以詩句鑱涅肌膚(即「刺青」),……至有周身用白樂天詩意刺涅,人呼為白舍人行詩圖

 【答  案】ACD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認識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試題解析】(A)士大夫使用白居易的詩作來買魚,符合題幹敘述。出自胡震亨《唐音癸籤》引《豐年錄》。語譯:唐代開成年間,物價低廉,鄉間賣魚肉的情況,平民用半尺胡產的絲織品買魚,士大夫用白居易的詩作買魚。(B)描述白居易詩作受人歡迎的情況,未提到商業行為。出自趙翼《甌北詩畫》。語譯:〈長恨歌〉一篇,……文人學士既感嘆無法達到這樣的程度,婦人女子也喜歡聽且樂意誦讀,所以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C)能唱白居易詩的倡伎身價較高,符合題幹敘述。出自白居易〈與元九書〉。語譯:有一位叫高霞寓的軍使想聘請表演歌舞的人,其中一位歌舞表演者說:「我能朗誦白學士的〈長恨歌〉,難道和其他表演者是一樣的嗎?」於是調增了他的價錢。(D)白居易的詩作可拿來交易茶酒,符合題幹敘述。出自元稹〈白氏長慶集序〉。語譯:白居易的〈秦中吟〉、〈賀雨〉、〈諷諭〉等作品,……抄寫仿刻在市集誇耀地販賣,或拿來交易茶酒,到處都是。(E)描述白居易詩作受人歡迎的情況,未提到商業行為。出自趙武建〈左右膊詩‧序〉。語譯:唐代中葉,長安的惡少常將詩句刺在肌膚上,……有全身刺以白居易詩作的,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

 

39.文學作品中,常以反問的形式來加強論述或自抒懷抱,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下列文句,運用此文學手法的是:

(A)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

(B)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C)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E)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

【答    案】BCD

【測驗目標】修辭的辨識與應用、作品的閱讀與理解、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試題解析】依題幹所述,須選出符合以下二個要件的文句:反問形式(即激問),答案在問題的反面。作者發問目的在於加強論述或自抒懷抱。(A)「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為自問自答的提問,意在表明寫作此文的太守身分。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B)「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為反問,答案在問題反面:不能讓我潔淨的清白之身,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汙染。此句主要抒發作者不願同流合汙的心志。出自屈原〈漁父〉。(C)「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為反問,答案在問題反面:天下會混亂,國家會滅亡。此句意在加強「士大夫寡廉鮮恥將導致國家亂亡」的觀點。出自顧炎武〈廉恥〉。(D)「夫晉,何厭之有」為反問,答案在問題反面:晉國貪得無厭。此句意在加強晉國不可信的觀點。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E)「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為王所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屬於懸問。出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40.孔子曾慨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莊子則以為隱逸之士心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二者均以舟船暗指隱逸遁世。下列詩詞,用舟船意象暗指隱逸遁世的是:

  (A)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B)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C)跡不趨時分不侯,功名身外最悠悠。聽君總畫麒麟閣,還我閒眠「舴艋舟」

(D)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E)「綵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

【答    案】BC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由「欲濟無舟楫」、「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可推知「舟楫」暗指須有貴人引薦,流露對出仕的渴望與羨慕。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語譯:我想渡過浩瀚的洞庭湖,可惜沒有船和槳的幫忙,平日無所成就,真是愧對明君。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得魚,自己空有羨慕的心情。(B)由「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可推知「扁舟」暗指隱逸遁世。出自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語譯:舉起酒杯本想銷除愁悶,怎奈愁悶更多難以銷解啊!人生在世,總是不能稱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散著頭髮,去駕扁舟,來得寫意啊。(C)由「不趨時」、「不侯」、「功名身外最悠悠」,可推知「舴艋舟」暗指隱逸遁世。麒麟閣,為漢初蕭何所造的樓閣(一說漢武帝獲麒麟時所建),宣帝時圖繪功臣霍光、蘇武等十一人之像於閣上,故後以麒麟閣泛指畫有功臣圖像的樓閣。出自司空圖〈攜仙籙〉九首其四。語譯:不追求前人留下的功業也不要求付出就要得到封侯,功業和名聲都是身外之物,我以悠然閒適的之心看待。聽說你想像著總有一天自己的畫像能被掛入麒麟閣內,還不如讓我悠閒安睡在小舟之上。(D)本詩描寫夜晚停船靠岸時之所見所思,抒發晚年飄泊的淒苦心境。出自杜甫〈旅夜書懷〉。(E)由「離愁」、「良宵誰與共」、「一番新別離」可知此詞主要在抒發離情,「綵舟」與隱逸遁世無關。出自賀鑄〈菩薩蠻〉。語譯:畫船載著離愁駛離了岸邊,不料正有順風送我登程。水波浩渺夕陽中天色已晚,暮色中禁不住黯然傷神。美好的夜晚再與誰共度,幸好還能與愛人小窗同倚在睡夢裡。無奈到了夢醒的時候,又是一番新的別離。

 

41.韓非認為君臣之間充滿利害算計,主張君王須大權獨攬,以威勢和刑賞駕馭臣下。下列文句,符合韓非思想的是:

(A)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

(B)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C)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

(D)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E)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制財利,則主失德;臣擅行令,則主失制;臣得行義,則主失名;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答    案】ACE

【測驗目標】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A)由「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非父子之親也」可知,君臣之間的封賞被視為交易,充滿利害算計。出自《韓非子•難一》。語譯:臣子盡死力來和君主交易,君主給予爵祿來和臣子交易。君臣之間,沒有像父子之間的親情,只是計算利害罷了。(B)由「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可知為兼愛、非攻的思想。出自《墨子•兼愛》。語譯: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愛,國與國不相攻戰,家與家不相擾亂,……君臣、父子都能孝能慈,這樣天下就能治理好了。(C)由「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人臣之於其君……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可知,君臣之間充滿利害算計以及君王以威勢駕馭臣下。出自《韓非子•備內》。語譯:君主的大毛病,在於信賴人,信賴人就會受人控制。臣子對於君主,並不是骨肉至親,他們受權勢的束縛,不得不侍奉君主。(D)說明君王如何對待臣子,臣子就會以同樣的程度回應。出自《孟子•離婁下》。語譯:假使國君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足一樣盡心愛護;臣子就會把國君視為自己的腹心竭力保衛;假使國君把臣子看成犬馬般毫不尊重,臣子就會把國君看成路人而漠不關心;假使國君把臣子看成泥土、亂草而任意踐踏,臣子就會把國君看成強盜、仇敵般切齒痛恨。(E)文中描述臣子若掌握某些權力,會損害君王本身的權勢或名聲,以此強調君王應大權獨攬。出自《韓非子•主道》。語譯:臣子掩蔽君主的耳目,君主就會喪失明智;臣子控制國家的財富,君主就會喪失德惠;臣子擅自發布命令,君主就會喪失斷制力;臣子任意實施義行,君主就會喪失名譽;臣子能夠培植黨徒,君主就會喪失徒眾。

 

42.關於古典散文,下列敘述適當的是:

(A)《左傳》擅於敘事及刻劃人物,尤其長於以應對辭令描繪人物性格、鋪陳故事發展,標誌著先秦時期敘事散文的高度成就

(B)先秦諸子散文富涵哲理,長於論辯。《孟子》善於運用譬喻和寓言來加強論述;《荀子》據題抒論,長於說理,皆是議論散文的出色之作

(C)《史記》的文筆雄奇雅健,後世奉為散文的典範,為魏晉時期文人的師法對象,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書論宜理」,即是以《史記》為代表

(D)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革新六朝文風,宋代歐陽脩、王安石、曾鞏、三蘇等人繼起,主張文道並重,成就斐然,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

(E)晚明時期,篇幅短小、風格自由活潑、強調抒寫情性的小品文蔚為風潮,袁宏道即代表作家之一

 【答    案】ABDE

【測驗目標】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認識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試題解析】(C)魏晉時期崇尚詞藻華麗、對仗工整的駢文,故「為魏晉時期文人的師法對象」此句錯誤,「魏晉時期」應改為「唐宋時期」。而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書論宜理」,「書論」所指文體為公文、書信和論說文,《史記》為史傳散文,並非「書論」的代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極星國語文教室 的頭像
    北極星國語文教室

    國文家教【北極星國語文教室】

    北極星國語文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