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能力」是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以下的這篇文章,是老師在大陸的一個作文教學網站看到了,特別貼上與大家分享。其實,文章中的重點,和「北極星」對於作文的觀念有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那就是:「觀察力」、「閱讀力」和「摹寫力」三種能力的培養和展現。在之後的線上交流課程中,老師會陸續和大家解釋這三種能力的差異、重要性以及培養的方法,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寫出一篇感人的作文佳作喔。

原文引自:「教學論文網」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作文教學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這就是說,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對提高作文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怕寫作文是較普遍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所寫的事物認識膚淺,或根本不了解。

    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僅限於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上,實際是知識、語言、認識等方面的綜合。作文水準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平時積累材料的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必須從以上幾方面進行訓練。在構成作文能力的諸因素中認識能力是基礎,更應得到重視。

    訓練培養小學生的認識能力,也要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就學生認識事物來說首先應注意其有序的訓練,按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來認識。將學生在閱讀課中理清文章脈絡,尋找作者思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遷移到作文中就是讓學生寫作時按事物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表達。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大自然奇觀的課文很多,要藉此教給學生有序地認識事物的方法,掌握規律。如《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用五句話描繪出海上日出的壯麗畫面。先是寫太陽露出了小半邊臉,接著寫太陽向上升,再寫太陽衝破雲霞,然後寫太陽光,最後寫太陽旁邊的雲。類似這樣按時間或事物發展變化的順序,也就是作者思路、觀察順序寫成的文章很多。結合這些課文的教學進行思之有序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有序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通過理清段篇的內在聯繫,可以發展思維,提高認識能力。《翠鳥》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寫“它的顏色非常鮮豔”。下面就分別按頭、背、腹羽毛的顏色描述。這樣總起分述,或按時間,或按空間,或按由近及遠,或按從下到上等寫作順序寫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理清各部分之間的內在的邏輯聯繫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掌握了這些規律,遷移到作文中學生就會圍繞事物中心有條理、有詳有略地表達。

    提高學生的認識事物的能力,要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讀學寫,以讀促寫,實現讀寫遷移。但只靠課內的教學或課內的讀寫結合是不夠的,還要進行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奇妙的自然景象,豐富多彩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等,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也是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樣就要進行和重視觀察訓練。要引導學生注意周圍的人、物、景,從身邊事物中蒐集作文素材,增強認識事物的能力。許多教師以為學生寫親身經歷的事不成問題,但實踐活動中的耳聞目睹不能代替觀察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某個情節或結果上,而忽視對事物的細緻了解,忽視觀察實踐中思維的參與。表現在作文中不是三言兩語,就是泛泛的流水帳。這是忽視觀察的目的性、精細性和持續性所致。

    佈置學生跟蹤觀察,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才能取得對該事物的全面認識。跟蹤觀察某一觀察對象在一個階段的變化特點,就能有效地鍛鍊觀察的目的性,提高認識能力。對小動物、周圍景物、大自然的變化的不同特點的觀察要抓其特點。如“風”,春風和煦;夏風炎熱逼人;秋風清涼爽快;冬風寒冷刺骨。另外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觀察。小學生最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這時教師就應時時提醒學生留心事物發展的過程、特點。為了強化觀察訓練,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不同特點組織定向觀察。運用閱讀課中學到的定向觀察的方法,去觀察生活。逐步做到會看、會聽、會問,及時記錄見聞和感受。要求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把平時看的、想的擇要記下來,就是每次三言兩語,也會成為作文的好素材。這樣,既豐富了生活積蓄,又能不斷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總之,認識能力和思維、觀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不能分開的,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必須同步訓練。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提高。因此我們要提高對培養學生認識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並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極星國語文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